2004年10月28日,世界汽车行业的目光聚集韩国汉城: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上汽集团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签署了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股权的合同,已走过风雨历程50年的双龙汽车公司平泽工厂上空首次同时升起了中国和韩国的国旗,以及上汽集团和双龙汽车的司旗,中韩两国政府及企业领导人共同见证了这一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继参与韩国大宇汽车资产重组之后,上汽集团又投入巨资成功收购双龙汽车部分股权,这无疑是现代国际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国内外新闻媒体纷纷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并跟踪采访这一重大事件的全过程,世界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或连篇累牍地报道了这一重大新闻。汽车业资深人士认为:上汽集团这次成功收购双龙汽车部分股份,是上汽集团资本运作国际化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走出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上汽集团全球经营工程进入了一个更高境界。
优秀是卓越的大敌。如何从优秀迈向卓越,使企业基业长青,这是世界500强企业共同面临的普遍性课题,也是上汽集团最高决策层思考的世界性问题。世纪之交,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严峻挑战,特别是面对国际汽车业形成的“6+3”和国内汽车业形成的“3+6”的竞争格局,上汽集团在保持10余年国内汽车市场领先优势的情况下,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汽车工业是世界性的产业,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汽车工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上海汽车工业要在世界汽车业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自觉融入全球化浪潮,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全球经营。
思路决定出路。基于全球经营的发展思路,2000年,上汽集团初步确立了“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出海跨洋”的经营战略,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运筹。“出海”,就是走出上海、上汽,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战略合作。为此,上汽集团通过国内资本运作,相继控股或收购重组江苏仪征、柳州五菱、烟台东岳、沈阳北盛等整车企业,从而形成了东西联动、南北呼应的六大整车生产基地。“跨洋”,就是实施全球经营,实现“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国产化向国际化、单一制造向多元化”的“三大转变”和“产品出口规模化、海外公司本土化、资本运作国际化”的“三大突破”。上汽集团还对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抢逼围”战术,鼓励企业抢国内CM市场,逼企业做大AM市场,围绕世界著名汽车企业为之OEM配套。
发展才是硬道理。上汽集团科学规划全球经营工程:整体推进,循序渐进;抓住契机,重点突破。“走出去”,首先在零部件出口上获得重大突破。2001年,上汽集团首次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举办上汽北美出口工作会议,旗开得胜,不仅获得北美汽车业的高度赞誉,而且首次夺得了通用、福特的OEM配套订单。2002年,上汽集团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在底特律召开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展示会,上海小糸车灯、中国弹簧厂等企业又获得通用、福特公司的车灯、弹簧等OEM配套大订单。
上汽集团实施全球经营工程后,零部件企业的外向度不断提高,零部件的零级化、中性化和国际化能力不断增强。1999年,上汽集团零部件出口额仅为8719万美元,而且少有OEM产品。2004年1―10月,上汽集团出口创汇总额首次突破5.6亿美元,其中零部件占出口总额的85%,零部件出口中88%是OEM供货。整车出口将近2000辆,创历史纪录。从1999年至2004年的6年间,上汽集团已累计出口创汇逾16亿美元。其中,2004年创汇额将逾6亿美元,为历年之最,是1997年的10倍之多。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回眸六载春秋,上汽集团全球经营工程渐入佳境,初步实现了两个“三级跳”:在“引进来”上,初步完成了“三大转变”;在“走出去”上,基本实现了“三大突破”。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这只是上汽集团资本运作国际化的一个序幕,好戏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