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一心为农争市场(12/27)
发布时间:2004-12-27 00:00:00

  如果说国内轿车市场遇到了寒流,那么,可以这样说,国内的拖拉机农机市场早早就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我们把很多目光投向了国内车市――主要是轿车市场,却很少关注拖拉机农机市场。随着农业机械领域的激烈竞争,产品格局发生了演变。近几年50马力拖拉机市场容量已经从三年前的20%下降到7%。由于国家规定拖拉机不能上公路,把一些原来生产运输拖拉机的农机主机厂家也推进了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市场圈内,竞争明显加剧了。
  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上,上海纽荷兰保持了一定的增速,尤其是今年以来,该公司通过专业化的营销服务,拖拉机销售同比增长30%以上。 该公司营销部经理戴汉清说,撇开今年国家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政策因素,宏观面好转,公司实行市场、产品战略,实行目标管理等内在因素外,大家认识到,要在这样一个市场上生存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机市场的服务工作,也许,认真踏实地为农民做好服务工作是取得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特别重视售后服务、质量改进服务的背景下,新产品的营销中该公司采取了30多次田间演示;三秋农忙时节,市场部提前制定了预案,节假日员工全在外为客户服务。而“踏遍万水千山,服务农民兄弟”成了市场销售、服务人员的真实写照。
  该公司市场营销部下辖7个分销中心,每个中心下面有固定的一、二级销售合作点,形成了包括西藏等地在内的覆盖全国的市场销售网络。分销中心的员工全部由上海总部派出,拖拉机的销售和服务主要由这些人员完成。和汽车市场不同,他们的主要客户是农民,主要市场在农村,因此,说是分销中心,其实这个中心平时没有人在,每人基本上要管一二个省份,都下到县、乡,平时难得一聚。“做我们这个工作,一定要不怕苦和累”,几位分销中心的经理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这句话。这是怎样的一种销售啊?拖拉机的客户是农民,农民把它看成是生产资料,很多农民是集资买上一台,要推销出一台拖拉机,不知要磨破多少嘴皮子。为了推广介绍,销售人员就要下到田间,没有火车到达,就要乘长途汽车,然后叫一辆“残的”前往。这些上海派出的人员长年累月在外,平均两三个月才回家一次,每年“五一”节和国庆期间,正是农忙的前奏,拖拉机销售旺季,销售员就要下到县城、乡村和田间。
  秋冬季,天气对于服务东北市场的营销服务人员而言,确实是个艰难的考验。为了市场,
  三包”服务人员要连续几天跟在搞收割耕地的农民兄弟身后“贴身服务”:水箱结冰了,农民以为是质量问题,服务人员要一边解释一边想办法尽快搞来热水,冲水箱的法子“修车”;出现一些小毛病,就要顶着寒风现场修理。到了晚上,周围没有住宿场所,销售服务人员就裹着棉衣睡在田头!
夏季,对销售员来说仍然是个坎,条件较差的长途汽车内,闷热的环境中只能用湿毛巾裹头“降温”。一个又一个整天,服务人员们就在大田里,面对着收割时的露天大量灰沙环境,很快就变成一个“泥人”,但对这些销售服务人员而言,这些环境和条件的艰苦算不了啥,能为企业树立品牌服务的形象才是最重要的。一位销售人员说:“这就是我的工作。我们的企业还希望着我们能够多为农民服务,以优质服务取得农民的信赖,换取农机市场。我们的行当,我们的市场对象和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怕苦和累。”
  拜访客户、经销商对农机销售人员而言同样是件艰苦的工作。很多小城市的列车都是过路车,上海纽荷兰华东分销中心的李耀明经理说,自己习惯并喜欢在夜晚乘火车,这样不耽误时间,同样是没有座位,但在列车上可以拿些报纸铺在过道上,困了就可以睡下,总比白天站着强。
  艰苦的工作能够锻炼人,企业对市场营销部门相当重视,很多共产党员、优秀人才集聚到这个部门。很多人也愿意为了开拓市场,坚持刻苦地工作。为加强员工的凝聚力,让分销中心的人员安心工作,企业部门领导还经常对这些人员进行家访,寻求家属支持和理解。
  为了市场开拓,为了企业发展,上海纽荷兰公司的营销人员足迹踏遍各地农村,和农民交朋友,争取以优质服务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