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

从瑞立看我市汽摩配企业的自主创新
发布时间:2007-07-12 00:00:00

  在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赵洪祝提出了今后五年浙江省的奋斗目标,将自主创新提高到重要位置:“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和推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加快推动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转变”。 

  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汽车制造厂面临外国跨国公司到中国销售和办厂的巨大压力,汽车零部件企业则面临着上游主机厂压价,下游配套供应商涨价的双重压力,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再加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作为温州汽摩配行业的龙头企业,瑞立集团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没有退却,而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并适时调整了经营策略,在巩固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把加强出口放在了经营工作的首位。其自主和主导产品汽车制动系统产品规模、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产品除了为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中国重汽等40多个主机厂配套外,还出口到国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2006年瑞立SORL牌汽车制动系统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企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创新的认识: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做好企业自主创新工作。

  瑞立集团认真总结“十五”其间企业发展经验,提出“思路决定出路,战略成就未来,细节决定成败”经营理念。指出:企业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做好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在公司制定的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努力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品;以技术改造为手段,不断加快产业化水平,从而使企业能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企业自主创新正是有了这个高度的认识,近年来,瑞立围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高技术产业化这个目标,先后组织了8项技术改造,总投资超亿元。目前正在实施的省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6亿元。瑞立正积极创建温州市科技创新型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打造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温州汽摩配“航空母舰”。

  二.创新的主体:坚持自主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与能力。

  几年来,在瑞安、温州和省科技管理部门和经贸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瑞立根据党和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的方针,努力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与能力。通过5年的努力,企业技术中心已经从温州市级技术中心,提升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从瑞安高新技术企业、温州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已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技术中心拥有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有16名。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实验室、计量室、化验室,测试设备先进,产品设计、工艺设计采用了信息化手段,积极应用CAD、CAPP、PDM等计算机软件,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近年来已经自主开发上百个新产品,其中有12个产品通过省级签定,其中ABS汽车制动防抱死装置这个高新技术产品被列入2006年国家高技术火炬计划。2007年1月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成果大典大会上,瑞立自主开发、生产的ABS及新型弹簧制动气室、电涡流缓速器等三个产品分别获得“集成创新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奖”。

  三.创新的方向:瞄准国际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积极争取和实施国家级、省级项目,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加快产业化进程。

  有关专家指出,未来制造业及制造科技面临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护与资源有限;信息大量广泛发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品与技术的知识含量密集;用户需求提高及个性化特征。因此,瑞立努力围绕着这些时代特征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使企业创新方向明确、目标明确,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并积极争取列入省和国家级项目,走在行业前列。到目前为止,瑞立承担了四个国家级项目:2003年,年产4万台汽车制动缓速器产品技术改造列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第八批国债项目);2004年实施的年产5万套汽车制动系统电控单元ECU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汽车电子专项;2005年,瑞立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部863高科技计划项目;2006年,瑞立的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技术的产业化项目,又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另外,瑞立还承担了浙江省重点科技项目“面向客户需求的产品设计系统和动态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及其在汽摩配行业的应用”,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今年1月已通过专家组的验收。近年来瑞立还自主研究开发了新型弹簧制动气室、电涡流缓速器、新型离合器助力器、空气干燥器、转向助力泵、油压传感器等许多产品,有的还先后获得瑞安市和温州市的科技进步奖。

  ——电子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目前,我国汽车工业能否在未来的世界汽车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关键取决于能否在电子技术上占领至高点,加快汽车电子技术新领域的研究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瑞立自主开发的ABS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简称ABS)是实施主动安全控制技术,避免或减少汽车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目前该产品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最近重庆公交连续出了两次大事故,重庆市已经下决心在春运前对所有公交车进行改装,一律要求装ABS,瑞立产品一举中标,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安装了近4000套,安装使用后,反映很好。瑞立集团以先进技术、可靠的质量、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用户的口碑。预计其他城市也将积极推广,该产品市场前景很好。

  ——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将进一步给制造业带来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为了提高企业在国内外的核心竞争力,瑞立逐步加大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企业已是温州市信息化示范企业、省制造业信息化试点企业,承担了省科技厅制造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任务,该项目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专家合作,在新产品开发、生产计划动态安排、提高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方面有很大意义,已通过省专家组验收和国家863计划验收。

  四.创新的核心:大力发展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创新并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企业实现由大到强跨越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战略重点。瑞立竭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申请专利、商标等作为技术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近三年来,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

  到目前为止,瑞立共申请各种专利40余个,并在美国申请专利。企业先后被评为瑞安市专利工作示范企业,瑞安市优秀专利成果应用一等奖,温州市专利工作试点单位。

  瑞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好成效,通过努力,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极大提高。2006年中国一汽长春汽车某车型气制动产品20个产品招标,瑞立产品就中标17个。现在,公司注册商标SORL已经成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汽车制动系统产品分别获得了浙江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出口已经达到4000万美金,是2001年出口100万美金的40倍 。

  五.创新的体会:创新要靠理念和追求、机制和团队,要从市场需求出发。

  综观瑞立企业创新工作,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我市汽摩配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其源泉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关键作用从理念和追求、机制和团队、氛围和政策这三个方面体现。

  ——理念和追求是根本。特别是企业领导、负责人,必须要有理念和追求,才能想方设法的创新、创业,并将企业做强做大,瑞立发展靠的就是理念。

  ——机制和团队是关键。要有掌握先进技术的人,要有具有这种理念的人,要有这种追求的团队;而良好的机制是基础,否则的话,就无法把理念和团队凝聚起来、稳定下来。

  ——氛围和政策是保证。归根到底,关键问题还是在于人才。

  另外,企业创新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抓创新和抓市场开拓,抓品牌建设,抓人才培养,抓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化相结合。因为企业搞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企业的发展,企业能否发展关键在于市场份额的多少。所以,只有牢牢抓住市场这个纲要来开展创新,才能有成效,才能搞持久,才能敢于投入,善于投入,取得实际效果。

  六.我市汽摩配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建议和打算

  尽管我市汽摩配企业在自主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创新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四个缺乏:信息来源缺乏。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缺乏,与大专院校、研究所对接的人才缺乏。成熟的科技成果缺乏。科技成果的评价机构缺乏(不可能都立项都进行鉴定),就近的权威检测机构缺乏。

  结合瑞立科技创新的体会,笔者认为,我市汽摩配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好自主创新工作:

  1.支持企业建设自主创新研发中心。中心可以集科研、设计、情报标准、计量检测、小批试制、产学研合作和培训、教育于一体,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目前瑞安市正成立汽车电子研究院,将为企业创新提供合作便利。

  2.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使企业技术创新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另一方面要重视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可以采取与有关方面合作办学,联合承担课题,以及实施企业内部职称制等途径,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

  3.加大与大院名校的合作,加大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交流。要加大与大专院校、研究所的合作,搭建企业研究开发平台,解决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来源和技术支撑。近年来瑞立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工大、北京比特高科技公司进行了广泛交流与项目合作。与世界上行业的领头企业进行了多次访问,以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方向取得信息资源。

  目前多数大学和科研单位做着与企业同一层次的研发工作,难以起到“引领”和“骨干”作用。按照创新体系的合理分工,大学与科研机构应从企业能做的技术研究中退出来,应定位于做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强调科研成果的辐射面,而不是一般的成果转化。企业则加大参与程度,提前介入,及早磨合,这样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4.建议科技管理部门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与服务,在项目申报、科技奖项的评定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倾斜。